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正文

《移动通信实践》课程内容(通信工程)

【来源: | 发布日期:2022-03-11 】

窗体顶端


移动通信实践教学大纲

是否双语

                                                                                                                   否 (非双语课程请保持该选项为“否”)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1100760

 

课程中文名称

移动通信实践

 

课程英文名称

Experiments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课程类别

实践类选修课

 

适用年级、专业

三年级,通信工程

 

开课学期

第6学期

 

总学时

1周

其中实验(上机)学时

1周

 

总学分

1

 

先修课程

移动通信

 

后续课程


 

课程简介

通过《移动通信实践》培养学生测试移动通信系统相关信号的能力,进一步掌握测试仪器在移动通信信号测试中应用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移动通信的系统结构及各模块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综合知识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学生撰写实验报告、研究论文等基本科研能力。

 

建议教材

1、MBC-8A移动通信实验,鲁昆生,2007,华中科技大学 2、MBC-CDMA移动通信实验,鲁昆生,2007,华中科技大学

 

参考资料

示波器使用手册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具有科学精神、人文修养、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通过课程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同时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知识的能力等。

3

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目标

指标点

课程教学目标点

支撑度

要求1:品德修养

1.3 具有科学精神、人文修养、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目标1、2、3

M

要求2:工程知识

2.3能将工程与专业知识用于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寻求解决途径。

目标2、3

M

要求5:研究

5.1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通信工程相关工程问题进行研究。

目标2、3

M

要求7:工程与社会

7.1了解通信工程行业相关的安全规范,技术规范,行业标准等信息,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目标1、2、3

M

要求7:工程与社会

7.2 能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角度,合理地评价通信工程实践产生的影响。

目标1、2、3

M

要求8: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8.2 能够评价通信工程实践中系统兼容性、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目标1、2、3

M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知识模块
(章节)

知识点(节)

教学要求

教学模式
(学时)

支撑教学
目标点

两种实验箱选做8~12个实验

1、示波器的实验 2、实验测量

1.按实验指导书连接各设备,构成移动通信实验系统。 2.正确使用示波器通过实验箱观测相关信号。

实验,每个实验2学时。

目标1、2、3


 


五、考核方式

 

考核环节

权重(%)

备注

实验操作

25


实验报告

50


实验操作考试

25



 


六、课程的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

 

课程考核结束后,任课教师将会对本课程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相应的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并填写课程达成度评价表,课程考核合理性确认表等。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指派同行教师对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进行审核。教师应根据达成度分析结果,改进相应教学方法、内容、考核等环节,以便学生更好地达到毕业要求的能力。除了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对课程进行达成度审核外,教师也要根据学校和学院督导的听课检查情况以及授课和批改试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自评和总结,并加以改进。本课程为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适当时候更新实验箱。

 

                                                             






窗体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