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正文

《电子CAD实践》课程内容

【来源: | 发布日期:2022-03-11 】

电子CAD实践教学大纲

是否双语

        是          否 (非双语课程请保持该选项为“否”)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1101253

 

课程中文名称

电子CAD实践

 

课程英文名称

Practice of electronic CAD

 

课程类别

专业选修课

 

适用年级、专业

大学三年级、通信工程、信息工程

 

开课学期

2021

 

总学时

16

其中实验(上机)学时

16

 

总学分

1

 

先修课程

模拟电路、数字电路

 

后续课程


 

课程简介

电子CAD实践作为物信学院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起着培养基本技能的作用,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课程,学生需要通过上机实习和设计环节巩固所学知识,进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设计开发,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本课程以Altium Designer或 PROTEL DXP 软件为主体,介绍其基础知识、设计流程及设计方法等问题。学完本课程应使学生掌握原理图及印刷电路板图的编辑、设置、输出、网表生成、检查、分析的方法。通过实习学生可以独立实现电路原理图和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为今后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建议教材

电子CAD实践 自编

 

参考资料

不限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Altium Designer 或PROTEL DXP 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2

了解印刷电路板图设计的基础知识、设计规范、设计流程及设计方法等问题。

3

学完本课程应使学生掌握原理图及印刷电路板图的编辑、设置、输出、报表生成、检查、分析的方法。

4

学生可以独立实现电路原理图和印刷电路板的设计,并能清晰以书面和口头形式表达设计思想和方法。

5

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认真务实的精神,激发学生开拓创新的思想,培养全局意识,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信念。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目标

指标点

课程教学目标点

支撑度

要求1:品德修养

1.3具有科学精神、人文修养、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

L

要求6:使用现代工具

6.1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中系统设计建模的基本设计和仿真工具,仪器设备和开发工具的使用

1、2、3

H

要求7:工程与社会

7.1了解电子信息工程行业相关的安全规范,技术规范,行业标准等信息,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2

M

要求11:沟通

11.1 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够以书面和口头形式表达设计思想和方法,与同行进行交流,清楚陈述自己的观点。

4

L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知识模块
(章节)

知识点(节)

教学要求

教学模式
(学时)

支撑教学
目标点

一、软件安装和介绍和熟悉

1.1软件安装1.2软件界面了解熟悉

认真观看课堂案例示范并在实验中独立完成。

授课1;实验1

1

二、设计流程的一些设计规范的了解。

2.1设计流程的了解 2.2设计规范的了解

课堂讲解与介绍,要求了解。

授课2

2

三、原理图设计基础

3.1原理图的绘制基本步骤 3.2原理图的绘制方法和技巧

认真观看课堂案例示范并在实验中独立完成。

授课1;实验1

1、3

四、制作元器件与建立元器件库

4.1元器件的制作步骤和方法 4.2绘图工具的使用

认真观看课堂案例示范并在实验中独立完成。

授课1;实验1

1、3

五、设计层次原理图

5.1了解层次原理图的绘制方法和流程

认真观看课堂案例示范并在实验中独立完成。

授课1;实验1

1、3

六、PCB设计系统

6.1掌握生成印刷电路板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6.2布局和布线

认真观看课堂案例示范并在实验中独立完成。

授课1;实验1

1、3

七、PCB元器件封装

7.1手工创建元器件封装的步骤与方法

认真观看课堂案例示范并在实验中独立完成。

授课1;实验1

1、3

八、各类报表和文件的生成

8.1了解生成元器件列表、元器件交叉参考列表、网络报表、电路板信息报表、设计层次报表的方法 8.2工程文件、原理图文件、PCB文件的保存。

认真观看课堂案例示范并在实验中独立完成。

授课1;实验1

1、3、4


 


五、考核方式

 

考核环节

权重(%)

备注

课程设计

100%

按规范要求独立完成一个较为复杂的功能电路的设计。


 


六、课程的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

 

我们会根据学生在实验中以及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针对性的在我们的自编教材中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