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双语 |
是
否 (非双语课程请保持该选项为“否”)
|
一、课程基本信息 |
课程编号 |
01100935 |
课程中文名称 |
模拟电路课程设计 |
课程英文名称 |
Course Exercise in Analog Electrical Technology |
课程类别 |
专业必修课 |
适用年级、专业 |
2020级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
开课学期 |
2021(1) |
总学时 |
1周 |
其中实验(上机)学时 |
1周 |
总学分 |
1 |
先修课程 |
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模拟电路实验 |
后续课程 |
数字电路、电子系统设计、综合课程设计、集成电路应用等 |
课程简介 |
《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是通信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的必修实验课。在前期学习完成模电电路理论与实验模拟电路实验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制作完成一个较为复杂的放大电路,进一步学习掌握有关模拟电路分析计算,实际电路焊接制作以及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对电路进行测试、测量的方法、步骤。为进一步学好电子系统设计、综合课程设计课程奠定基础。课堂以学生动手实践结合教师讲解和现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
建议教材 |
《模拟电路课程设计讲义》,本院自编 |
参考资料 |
1.谢嘉奎主编.电子线路 线性部分(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杨素行主编.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焦宝文主编.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南.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梁宗善主编.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
二、课程教学目标 |
1 |
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严格的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素养及创新能力,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 |
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设计模拟电路(线性部分)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的能力。 |
3 |
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设计、安装、调试、测试的综合实验能力,掌握电子线路的PCB布线、焊接、安装、调试方法。通过设计性实践环节,采用适当的措施对系统、器件进行调试、测试,检验其合理性。 |
4 |
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正确记录和处理数据、整理资料、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设计报告能力。 |
|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
毕业目标 |
指标点 |
课程教学目标点 |
支撑度 |
要求1: 品德修养 |
1.3具有科学精神、人文修养、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目标1 |
L |
要求2:问题分析 |
2.3 能够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通信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提出解决思路或改进方法,形成综合结论。 |
目标2 |
M |
要求4:研究 |
4.2能够根据理论模型针对通信工程领域的相关复杂工程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能结合设计、实验和测试,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目标3 |
L |
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 |
5.2 能够正确选择与使用测试技术和方法对相关通信工程领域复杂问题进行预测、模拟、测试和研究,并能够合理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认识与理解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局限性。 |
目标4 |
L |
|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知识模块 (章节) |
知识点(节) |
教学要求 |
教学模式 (学时) |
支撑教学 目标点 |
1W扩音机工程综合设计 |
利用分立元件和集成器件设计制作完成一个多级音频功率放大电路,并完成各项性能指标的测量。 主要技术指标: 1、额定输出功率:Po≥1W 2、负载阻抗:RL=8Ω 3、频率响应:在无高低音提升或衰减时,fL~fH=80~6000Hz(-3dB) 4、音频控制范围:低音 100Hz±12dB 高音 10kHz±12dB (以1kHz为0 dB时) 5、非线性失真度:r≤ 10%(可选) 6、输入灵敏度:Vi<10mV(可选) |
掌握多级音频放大电路的结构和设计方法,练习电路的焊接组装和错误查找方法,进一步熟练使用各种仪器设备测量电路性能。学习设计报告的书写。 |
1周 提前布置设计任务,学生自主制作组装,现场测试、改进电路,分点验收设计成果,完成设计报告。 |
目标1-4 |
|
五、考核方式 |
考核环节 |
权重(%) |
备注 |
实验表现 |
20 |
实验室表现、纪律、思政等表现 |
作品验收 |
50 |
根据设计要求现场验收作品完成度和完成质量 |
实验报告 |
30 |
报告完成质量 |
|
六、课程的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 |
课程考核结束后,任课教师将会对本课程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相应的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并填写课程达成度评价表,课程考核合理性确认表等。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指派同行教师对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进行审核。教师应根据达成度分析结果,改进相应教学方法、内容、考核等环节,以便学生更好地达到毕业要求的能力。 除了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对课程进行达成度审核外,教师也要根据学校和学院督导的听课检查情况以及授课和批改试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自评和总结,并加以改进。 本课程为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的专业基础课,随着电子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每年在教学内容上将根据时代的步伐、新兴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