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正文

《综合实践》课程内容

【来源: | 发布日期:2022-03-11 】

综合实践教学大纲

是否双语

否 (非双语课程请保持该选项为“否”)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1101245

课程中文名称

综合实践

课程英文名称

Integrated Practice

课程类别

实践必修

适用年级、专业

2018级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开课学期

2020(2)

总学时

2周

其中实验(上机)学时

0

总学分

3

先修课程

电路分析、模拟电路、通信电子线路、数字电路A、信号与系及应用、MATLAB及其应用、微机与单片机原理、通信原理A、数字信号处理A、计算机通信与组网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应用、可编程逻辑设计、接口技术、PROTEL设计实践、集成电路应用、电子测量技术基础、电子系统设计等

后续课程

毕业设计

课程简介

《综合实践》是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设计的,要求多位学生组成一组,能够使用大一、大二的基础数学和基础科学,综合应用复数门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知识,合作完成一个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制作。这个过程,不仅要锻炼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还要让学生通过PPT制作、现场答辩、课程设计报告撰写等达到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目的。

建议教材

陈小桥主编.电子系统综合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参考资料

1.廖轶涵主编.电子产品制造综合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 2.王俊杰主编.电子综合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坚韧的科学精神和服务人民的国家情怀。

2

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在电子信息领域设计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的能力,以及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解释的能力。

3

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电子信息理论、技术及现代工具仪器来进行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能力。

4

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发掘、分析、应用研究成果解决复杂和综合性工程问题的能力。

5

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持续学习的能力,了解专业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创新意识。

6

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在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7

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PPT制作、现场答辩、课程设计报告撰写等能力,达到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目的。

8

通过课程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开拓视野,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包括社会实践,善于总结其中的规律和相互间的联系,努力使所设计的系统既符合客观规律,又具有创新之处。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目标

指标点

课程教学目标点

支撑度

要求1:品德修养

1.3 具有科学精神、人文修养、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目标1

M

要求3:问题分析

3.3 能够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提出解决思路或改进方法,形成综合结论。

目标2、4、5

H

要求4: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4.2 能够在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环境等现实约束条件下,对技术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目标2、3、4

H

要求5:研究

5.2能够根据理论模型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相关复杂工程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能结合设计、实验和测试,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目标2、3、4、8

M

要求6:使用现代工具

6.2 能够正确选择与使用测试技术和方法对相关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杂问题进行预测、模拟、测试和研究,并能够合理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认识与理解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局限性。

目标3

M

要求7:工程与社会

7.2 能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角度,合理地评价通信工程实践产生的影响。

目标8

L

要求10:个人和团队

10.2 了解团队的组织管理方式,能够参与团队的组织或协作工作。

目标6

M

要求11:沟通

11.1 对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够以书面和口头形式表达设计思想和方法,与同行进行交流,清楚陈述自己的观点。

目标6、8

M

要求12:项目管理

12.1能够正确理解通信工程领域相关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目标5、8

L

要求13:终身学习

13.2 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了解通信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技术和国际前沿动态。

目标5

L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知识模块

(章节)

知识点(节)

教学要求

教学模式

(学时)

支撑教学

目标点

选题

选题及方案设计。

指导老师出题,学生根据兴趣和自身专业特长进行组队和选题,导师布置任务书,指导学生进行课题调研,查询资料,确定技术路线,提出初步设计方案,并布置学生学习掌握所需的开发仿真软件、专业理论知识等。

选题讲解(2学时)、自行选题及查阅资料进行方案设计。

目标5 目标6

系统设计与实现

合作完成一个综合课题的设计与制作。

同组学生根据课题任务要求进行分工,正式开展综合课程设计工作,完成实物制作或算法仿真。

现场指导(1.5周时间)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目标6

设计报告

报告撰写的能力。

1.相当的报告完整度; 2.正确的理论分析、具体设计过程与实现; 3.合适的条理、格式和规范; 4.具体的调试过程、实验结果与分析、总结。 5.报告内容具备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报告撰写讲解(2学时),报告课下完成撰写。

目标1 目标5 目标7 目标8

系统演示及答辩

系统演示、PPT制作及汇报、回答问题。

指导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成果汇报,需要现场实物或仿真演示,现场PPT汇报及回答问题,指导老师对成果进行评定。学生答辩过程具有科学精神、人文修养、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现场指导(8学时)

目标1 目标6 目标7 目标8

五、考核方式

考核环节

权重(%)

备注

系统演示

50

包括基本功能、发挥功能、实验结果与分析。

答辩

20

PPT制作效果、讲解效果、回答问题。

报告

30

格式、理论分析、具体设计过程与实现、实验结果与分析。

六、课程的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

课程考核结束后,任课教师将会对本课程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相应的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并填写课程达成度评价表,课程考核合理性确认表等。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指派同行教师对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进行审核。教师应根据达成度分析结果,改进相应教学方法、内容、考核等环节,以便学生更好地达到毕业要求的能力。 除了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对课程进行达成度审核外,教师也要根据学校和学院督导的听课检查情况以及授课、实践过程、成果汇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自评和总结,并加以改进。 本课程为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的专业实践必修课,随着电子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每年在教学内容上将根据时代的步伐、新兴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